钝感力让生活更健康轻松
日期:2015-11-05 10:40:45 来源:重庆三峡中心医院
容易“受伤”的现代人
《钝感力》是不久前去世的日本知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作品,有人称其为平稳心态的魔幻链接。
“钝感力”,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感觉迟钝的能力。其实,“钝感力”并不等于迟钝,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,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。身为医学博士的渡边淳一认为,相比敏感、激进、张扬的人而言,具有“钝感力”的人,更易在竞争激烈、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,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、社会的和谐相处。
现代人疲于奔命,填不满的欲望,负不完的责任,完不成的追求,让人心绪胀满,颇感压力,导致人们体验着更多的心理冲击。
中国白领满意度指数调查报告显示,北京白领工作满意度指数仅为2.42(满分为5分),相当于全国平均指数水平。其中,职位晋升满意度指数仅2.02,56.0%的北京白领表示2014年晋升无望,成为工作满意度五大方面(薪酬、福利、培训与学习、职位晋升和人际关系)中最不满意的一项。
伴随城市化、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的快速发展,当今社会心理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,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超过50%,部分大城市达到70%,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。全国失独家庭已超过百万,30%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。除此之外,违法犯罪、人际冲突、生活事件、职场压力等多重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。
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死亡,200万人自杀未遂。尽管目前有报道称国内自杀率明显下降,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影响自杀行为发生、发展的诸多危险因素减少或下降,老年人、某些特定人群自杀率仍维持较高水平。符合通用诊断标准的国内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.5%,专家推测全国有1.73亿成人患某种精神障碍,重症精神障碍者有1600万人。
工作、生活、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使现代人心理易受伤,影响生活质量,也使得人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,更加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问题。
“钝感力”的5大铁律
为避免过重的心理压力或困惑,很多人努力调整心态,并渴望有效的应对方法。“钝感力”可谓独特的认知方式。
“钝感力”反义词是“敏锐”,希望人们不要过于敏感,少计较一点会更快乐;面对挫折和伤痛,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。我们体内的血管几乎都是由神经来控制,而生活中一切怨恨、愤怒,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,导致循环狭窄,引起疾病。而放下心中一切怨恨,用一颗包容的心面对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,身心更容易健康。“钝感力”有几个铁律:
1、迅速忘却不快之事。
2、确定合理、可行的目标。
3、坦然面对流言蜚语。
4、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、宽容之心。
5、面对表扬,不得寸进尺,不得意忘形。
“钝感力”的人生启迪关键是对“钝”的理解与领悟。“钝感力”与进取心同样难得。“忍耐、包容、专注”,是“钝感力”的三个元素。忍耐,不会使我们因小失大。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事情需要以“针尖对麦芒”的方式加以处理;包容,就要容纳差异,彼此尊重,少些私欲与歧视;专注,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专注那些有助于我们幸福的东西。
“钝感力”可以帮助我们平抑焦躁情绪。从认知行为理论来讲,人们摆脱不了生活中的变化、刺激乃至人生重大变故。然而,每个人对发生的事情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,有的强烈、有的轻微,有的很快应对,这取决于人们对事情的看法与解读。如果一个人表现的比较“钝”,感受到的刺激就会相对少,心理得到保护后,遇到不快的事情处理起来也会简单,不会那么敏感、难以承受了。